金融IC卡定义:
金融IC卡是由商业银行(信用社)或支付机构发行的,采用集成电路技术,遵循国家金融行业标准,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现金存取全部或部分金融功能,可以具有其他商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的金融工具。
金融IC卡又称为芯片银行卡,是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芯片卡容量大,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微型计算机,能够同时处理多种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一卡多用的便利。
金融IC卡标准: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芯片卡标准,一种是国际上应用较多的EMV标准,一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PBOC2.0标准。
IC卡分类:
IC卡按介质类型可以分为纯芯片卡和磁条芯片复合卡。
其中,纯芯片卡以芯片作为唯一交易介质,只能在具有芯片读取设备的受理点使用;磁条芯片复合卡可同时支持芯片和磁条两种介质,在可以受理芯片的受理点使用时读取芯片,在其他受理点则读取磁条,与传统磁条卡使用范围相同。目前国内发行的金融IC卡以磁条芯片复合卡为主流。
IC卡按芯片类型可以分为存储卡、逻辑加密卡和CPU卡。
其中,存储卡卡内的集成电路是电擦除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只有数据存储功能,没有数据处理能力。该卡本身不提供硬件加密功能,只能存储通过系统加密的数据,很容易被破解。
逻辑加密卡卡内的集成电路包括加密逻辑电路和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加密逻辑电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卡及卡中数据的安全,但只是低层次的保护,无法防止恶意攻击。
CPU卡也称智能卡,卡内的集成电路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随机存储器RAM、固化的卡内操作系统COS(ChipOperatingSystem)和只读存储器ROM。该卡相当于一台没有显示器和键盘的微型计算机,具备计算和加密能力,十分安全可靠。
目前国内发行的金融IC卡以CPU卡为绝对主流。
从通信方式看,IC卡可以分为接触式卡和非接触式卡(以及接触+非接触)的双界面卡。
接触式IC卡通过读写设备的触点与IC卡的触点接触后进行数据的读写。国际标准ISO7816对此类卡的机械、电器特性等进行了规定。
非接触式IC卡与IC卡设备无电路接触,而是通过非接触式的读写技术进行读写。国际标准ISO10536和ISO14443系列阐述了对非接触式IC卡的规定。
双界面卡将接触式IC卡与非接触式IC卡组合到一张卡片中,操作独立,但可以共用CPU和存储空间。
目前国内发行的金融IC卡以双介面卡为主流。
推广金融IC卡的意义和作用
1、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由于以前银行磁条卡技术简单,磁条信息易被复制,使用磁条信息盗录装置复制银行卡磁道信息,通过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窃取持卡人敏感信息,通过针孔摄像机在ATM终端上偷录持卡人密码等事件,以及伪造磁卡条、盗用磁卡信息的案件频繁发生,给持卡人和发卡机构造成巨额损失。世界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在推广使用IC卡后,这类案件就会大幅下降。
2、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相比银行磁条卡存储空间小,无运算能力,金融IC卡具备多应用加载平台,可丰富银行卡产品系列,称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手段。
3、顺应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民生的迫切需求。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支付卡,由于发卡主体多样,技术标准不一,不能联网统一清算,账户资金管理混乱,“一事一卡,一人多卡”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持卡人携带和使用的不便,卡内的沉淀资金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也存在许多潜在风险。使用金融IC卡后,可以以金融IC卡为主导,逐步减少和代替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卡,实现一卡通用(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支付),一卡多用(多个行业共用一张卡),是统一规范支付市场,强化行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民生的必要抓手。
4、金融IC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工具,采用芯片技术与金融行业标准,可兼具银行卡、保障卡、管理卡等多重功能,具有安全性、便利性、标准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央行经反复论证,实施了银行卡从磁条卡向金融IC卡迁移的战略,目前该项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及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已开始发行金融IC卡。
来源:互联网